东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,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,是内蒙古自治区“呼包鄂”经济金三角一极,也是全市中心城区的主城区。东胜区域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,辖3个镇、12个街道办事处、3个园区,2020年常住人口57.42万人。东胜区现已探明矿种30多种,共有矿床、矿点24处,储量最多的是煤,其次有油页岩、天然气、黄铁矿、泥炭、软质耐火粘土、石英砂、石灰石等。
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、榆林市中部,全区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,全区辖19个乡镇、12个街道,317个行政村、91个社区,2020年常住人口96.76万人。区内矿藏资源储量丰富,煤炭资源探明储量500亿吨,含煤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;岩盐资源储量1.8万亿吨;天然气探明储量820亿立方米。石油、高岭土、泥炭等矿藏亦有相当规模储量。
一、东胜区与榆阳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
(一)地区生产总值
2021年,东胜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60.43亿元,是2011年的(464.36亿元)1.85倍,十年间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加39.61亿元、增长5.4%。其中,“十二五”年均增长7.9%,“十三五”年均增长3.8%。2021年东胜区人均GDP是14.98万元(按2020年七人普人口数计算)。
2021年,榆阳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4.64亿元,是2011年的(325.02亿元)的4.17倍,十年间榆阳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加102.96亿元、增长10.7%。其中,“十二五”年均增长12.9%,“十三五”年均增长9%。2021年榆阳区人均GDP是14万元(按2020年七人普人口数计算)。
“十二五”及“十三五”时期,榆阳区GDP年均增速分别高于东胜区5、5.2个百分点。2011-2021年十年间,榆阳区GDP年均增长量比东胜区高63.35亿元,是东胜区的2.6倍;年均增速高于东胜区5.3个百分点。2011-2016年,榆阳区GDP与东胜区差距逐年缩小,2011年榆阳区GDP只有东胜区的70%。2017年榆阳区GDP一举超过东胜区,自此,东胜区与榆阳区的差距逐年拉大,2021年榆阳区GDP是东胜区的1.57倍,东胜区人均GDP比榆阳区高出近1万元。
(二)产业结构
2021年,东胜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.86亿元,增长2.9%。第二产业增加值369.64亿元,增长12.5%;其中,工业增加值294.45亿元,增长9.9%;建筑业增加值75.18亿元,增长20.9%。第三产业增加值488.93亿元,增长8.3%;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0.2:43:56.8。
2021年,榆阳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9.78亿元,增长6.2%。第二产业增加值884.4亿元,同比增长11.8%;其中,工业增加值792.06亿元,增长15.1%;建筑业增加值93.93亿元,下降5.6%。第三产业增加值420.47亿元,同比增长10.1%;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.7:65.3:31。
东胜区与榆阳区产业结构对比 |
|||||||||
指标名称 |
东胜区 |
榆阳区 |
东胜区增加值与榆阳区差额 |
||||||
总量 |
增速 |
占所属产业比重 |
占GDP比重 |
总量 |
增速 |
占所属产业比重 |
占GDP比重 |
||
地区生产总值 |
860.43 |
9.7 |
|
|
1354.64 |
10.9 |
|
|
-494.22 |
第一产业 |
1.86 |
2.9 |
|
0.2 |
49.78 |
6.2 |
|
3.7 |
-47.91 |
第二产业 |
369.64 |
12.5 |
|
43.0 |
884.40 |
11.8 |
|
65.3 |
-514.76 |
工业 |
294.45 |
9.9 |
79.7 |
34.2 |
792.06 |
15.1 |
89.6 |
58.5 |
-497.61 |
建筑业 |
75.18 |
20.9 |
20.3 |
8.7 |
93.93 |
-5.6 |
10.6 |
6.9 |
-18.75 |
第三产业 |
488.93 |
8.3 |
|
56.8 |
420.47 |
10.1 |
|
31.0 |
68.46 |
批发和零售业 |
81.15 |
10 |
16.6 |
9.4 |
100.65 |
21.9 |
23.9 |
7.4 |
-19.50 |
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 |
75.72 |
10.2 |
15.5 |
8.8 |
75.61 |
9.3 |
18.0 |
5.6 |
0.11 |
住宿和餐饮业 |
16.89 |
15 |
3.5 |
2.0 |
9.79 |
2.0 |
2.3 |
0.7 |
7.10 |
金融业 |
70.87 |
6.3 |
14.5 |
8.2 |
53.63 |
12.4 |
12.8 |
4.0 |
17.24 |
房地产业 |
60.12 |
9.5 |
12.3 |
7.0 |
22.29 |
-7.5 |
5.3 |
1.6 |
37.84 |
其他服务业 |
184.04 |
6.7 |
37.6 |
21.4 |
155.57 |
7.8 |
37.0 |
11.5 |
28.47 |
分产业看,2021年榆阳区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比东胜区高3.5、22.3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占比比东胜区低25.8个百分点。
榆阳区作为黄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交汇之地,畜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。早在2012年,榆阳区羊子、生猪饲养量已突破“双百万”,成为陕西省第一养殖大区。到2019年,榆阳区羊子饲养量已超过200万只,畜牧业总产值超过34亿元。2021年榆阳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东胜区高47.92亿元,是东胜区的26.8倍。
榆阳区作为一个资源大区,依托煤但不依赖煤,走出了一条“以煤为基,多元发展”的路子。早在2014年,榆阳区以麻黄梁工业园区为引领的六大园区,先后引进中能、中盐、陕有色、陕煤、兖矿等20多个中省大企业、大集团,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采掘为基础,以煤化工为主体,以非煤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装备制造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集群。2021年榆阳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东胜区高514.76亿元,是东胜区的2.39倍;其中,工业增加值高于东胜区497.61亿元,是东胜区的2.7 倍;工业分行业看,榆阳区采矿业、制造业及电热燃气水的增加值分别比东胜区高424.41、51.19、22.01亿元,分别是东胜区的2.6、3.3、2.8倍。
2021年榆阳区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25户,比东胜区多224户。榆阳区建筑业增加值高于东胜区18.75亿元,是东胜区的1.2倍。
榆阳区行政面积是东胜区的3.3倍,2020年榆阳区常住人口比东胜区多39.34万人,是东胜区的1.7倍(2010年榆阳区常住人口63.76万人,仅比东胜区多9.91万人)。2021年榆阳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东胜区少68.46亿元,整体服务业内部结构类似。分行业看,2021年东胜区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、交通运输、金融以及房地产业,四个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87.86亿元,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8.9%;榆阳区第三产业也主要集中在这四个行业,共实现增加值252.18亿元,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0%。
总的来看,2021年东胜区GDP与榆阳区相差494.22亿元,主要差额来源于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(差额为424.41亿元),其次依次为制造业、第一产业及电热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(差额分别为51.19亿元、47.91亿元、22.01亿元)。2010—2020年十年间,榆阳区人口年均增长51.8%,东胜区年均增长6.6%,榆阳区人口集聚能力更强。
(三)规模以上工业
2021年,榆阳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户,是东胜区(64户)的2.1倍。2021年榆阳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东胜区的2.6倍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.3%,比东胜区高8.2个百分点。纵观2011至今,榆阳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赶超东胜区的趋势基本与GDP一致,只是在时间上更早一些,早在2015年,榆阳区工业总量就超过了东胜区。2021年榆阳区生产原煤1.42亿吨,同比增长10%,总量比东胜区多6031万吨,是东胜区的1.7倍,增速比东胜区高13.4个百分点。榆阳区主要工业产品还包括煤制油、天然气、原盐、电石、铝锭、甲醇等,这些都是东胜区不曾涉及到的领域。
(四)固定资产投资
2021年榆阳区固定资产投资超400亿元,是东胜区的6.5倍,东胜区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0.6:14.4:85,榆阳区为1.5:39.1:59.4。
2021年东胜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%;屋施工面积751.09万平方米,增长37.9%;商品房销售面积62.55万平方米,增长60.2%,销售额41.33亿元,增长58.2%。
2021年榆阳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.2%;房屋施工面积1198.55万平方米,增长25.6%;商品房销售面积230.33万平方米,增长16.4%,销售额181.37亿元,增长13.9%。
2021年东胜区房屋施工及销售总量均不及榆阳区,房屋均价较榆阳区(7874元/平米)低1266元/平米。
(五)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
榆阳区人口即将过百万,对社会消费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。2011年以来,东胜区除2014年因康巴什区成立社零总额小于榆阳区,两地整体趋势与GDP趋势相似,榆阳区社零总额也是在2017年超越东胜区,且差额在逐年扩大。2021年,东胜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.06亿元,同比增长8.6%;榆阳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.04亿元,同比增长8.2%,榆阳区社零总额高于东胜区近42亿元。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看(按2020年七人普人口数计算),2021年东胜区完成人均零售额4.06万元/人;榆阳区完成人均零售额2.84万元/人,比东胜区低1.22万元/人。
(六)一般公共预算收入
榆阳区资源实力雄厚,地区生产总值在2017年超过了东胜区,但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9年才超过东胜区,且差额也在逐年扩大。2021年东胜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.92亿元,增长12.8%;榆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.88亿元,增长30.8%,榆阳区财政预算收入总量比东胜区高17.96亿元,增速比东胜区高18个百分点。
二、东胜区赶超榆阳的优劣势分析
(一)优势
一是同样作为资源型城市,东胜区产业结构相对榆阳区更为合理,且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。2021年东胜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榆阳区高25.8个百分点。第二产业占比小,特别是制造业占比不高(2021年东胜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.7%,比榆阳区低2.8个百分点),对照先进地区差距则更明显,因此相对来说发展的空间还很大。二是东胜区更加年轻化,发展潜力相对要好。2020年,东胜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.68%,比榆阳区高3.86个百分点。
(二)劣势
一是东胜区土地面积小,人口总量少,但人口密度接近榆阳区的2倍(东胜区268人/平方公里,榆阳区137人/平方公里),加之环境气候因素,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第一产业的条件,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将第一产业“做大做精”。二是东胜区资源禀赋与榆阳区有较大差距,在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上追赶榆阳区困难较大。三是东胜区第三产业占比大,意味着第二产业占比小,即是说东胜区的第三产业像一座“空架子”,缺少强大的二产作为支撑,第二产业基础薄弱,制造业成长缓慢,引领带动作用不强,依靠能源发展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善。四是东胜区重点项目推进缓慢,项目谋划不够,高质量项目储备少,产业基础薄弱、产业链条培育不足,仍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短板。且东胜区企业竞争力仍然较弱,缺乏控制能力强的龙头企业,与国内同行业领军企业相比,在企业规模、协作配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。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。2020年,东胜区全社会R&D经费总量4.17亿元,同比下降39.57%;投入强度0.59%,同比下降0.38个百分点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(2.40%)1.81个百分点,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(0.93%)0.34个百分点。
三、关于东胜区发展的几点建议
综上所述,东胜区应该根据现有产业规模、优势及发展潜力等因素,谋划打造更加符合我区战略定位的产业链条,对现有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进行系统改造和重塑,围绕打造“四个示范区”,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、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、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、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,坚持节约发展、清洁发展、安全发展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。
(一)因地制宜,发展高品质现代农业。一是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。随着第二产业、第三产业不断壮大,第一产业的增长空间受到挤压,东胜区应该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,推行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、“企业+合作社+基地”的发展模式。依托农业龙头企业,建立自属农产品生产基地,引导标准化种养企业所需农产品,使农业生产区域化发展、规模化种植、产业化经营。二是鼓励发展健康食品产业,进一步丰富市民“菜篮子”。打造本土有机绿色食品品牌,将农畜产品做大作精,不断丰富农畜产品类型,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,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的品牌知晓率和市场占有率。三是延长农畜产品下游产业链,利用周边旗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,吸引本地注册外地生产的食品加工企业(萨礼情、淳点等)回归本土。
(二)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强产业链建设。一是创新区域开放合作模式,推动产业链协同构建。加大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度,大力发展“飞地经济”,建设“飞地园区”,构建定位明确、错位承接、融合发展的产业承接平台,加快形成中西部地区产业链协同构建新格局。二是加快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开展外包业务,加强与中小关联企业的合作,在具有特色优势的能源、医药健康、绿色农畜产品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,着力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骨干中小企业和成长梯队,力争在细分市场成为专精特新的行业“小巨人”,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。三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,大抓招商引资,按照“什么缺引什么、什么弱补什么”的原则,明确主攻方向,找准目标企业,大力引进产业链缺失项目、延伸项目、升级项目,特别是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引智力度,依托装备制造产业园,做大做强奇瑞、京东方、瑞隆等现有装备制造业,提高整车零部件配套本地化生产率。
(三)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,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。一是积极争取国家、自治区、市在我区设立大型科技创新平台,借助外部力量厚植我区创新资源基础。二是引导鼓励龙头企业搭建创新平台,孵化科技型企业,激活创新链的源头活水,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。三是加快建设科研院所。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扶持力度,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成立一批专业化的科研院所。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,鼓励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,协同融通创新,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转移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,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。
(四)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。一是围绕“吃、住、行、购、娱、银、医、教、保”等方面全面提升配套服务。合理规划完善生活配套设施,提供“一站式”便捷服务,通过保障好每个项目、服务好每个企业,营造关心企业、服务企业、爱护企业的良好氛围,切实以营商环境之“优”激发产业发展活力。二是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,完善链接城乡及周边旗区的快递配送体系,推动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,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生产资料中转中心和呼包鄂榆、呼包鄂乌城市群重要生活物资集散中心。三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,加快发展云电商经济。鼓励实体商贸企业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,利用网站、直播等全新营销平台,引领消费新模式,推进商业体验服务、移动网络销售、同城电商等线上销售,最大限度减少消费外流。